时间:2008-12-10 00:00:00 点击量:
历城区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工业企业管理在恢复、整顿中起步,伴随着企业改革和重组,经历了一个摸索、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渐进过程。历城工业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和体制改革,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6年时,历城区直及乡镇直工业企业有128家,主要产业有冶炼、造纸、机械制造、食品、建材、化工、纺织等,总产值3.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家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6家,总产值883.8亿元,是1986年的260倍(含在地统计企业增长因素),形成了冶金钢铁、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包装印刷、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和新型能源(太阳能)、汽车配件两大新兴产业的新型工业体系。
历城工业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最初的十几家村办、镇办企业到现在的276家规模工业企业、56家过亿元企业,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内部管理革新等一系列变革,成为历城工业经济的中坚骨干力量,并推动着历城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1986年,历城区直及乡镇直工业企业有128家,其中区直工业企业13家(全民所有制8家,集体所有制4家,中外合资1家),乡(镇)办工业企业115家,总产值为3.4亿元。到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8家,实现销售收入91.1亿元,利税9.7亿元,利润5.6亿元。2004年,国家实行属地管理,历城辖区内济钢集团、济南卷烟厂、济南化肥厂等省、市级企业统计数据纳入在地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0个,实现销售收入494.9亿元,利税71.8亿元,利润34.5亿元。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6家,实现销售收入864.3亿元,利税132亿元,利润60.1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9.5倍、13.6倍和10.7倍。
一、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工业企业经营体制、产权制度、用工制度不断深化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个体、私营、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涌现并有了较快发展。1986年,历城工业生产经营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指令性计划并存,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并重。1996年,国家经济发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计划管理逐步转移到引导服务的机制上来。从这一年开始,全区工业经济开始改革,按照“积极引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和“抓大放小”的方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入2000年,我国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据市场导向安排生产销售,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随着企业自主度的提高,企业积极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历城工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986年,在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全区调整所有制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个体、私营、外商投资企业有了较快发展。1988年起,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普遍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租赁承包制,至1993年,全区95%以上的乡镇直属以上企业实行了一、二轮承包。1992年4月, 区委、区政府推行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成立“推行股份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历城区关于在乡镇企业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意见》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示范章程、方案。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认真开展“改组、改制、改造、加强管理”和组建企业集团等工作。从1998年开始,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总体要求,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公退民进”为重点,对企业进行“第二轮改制”,大胆探索企业资本个人化、企业股份集中化、企业产权多样化的改革路子,全区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好地解决了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问题。在改制形式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厂一策,逐步规范”的原则,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对规模大、效益差的企业以兼并联合为主,对城区内的企业以租赁经营为主,对微利、小型、亏损企业以卖为主,对资不抵债、无法经营的企业以破产为主。其中,济南酿酒厂改制为“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市县(市)区属企业改制较为完善的股份制企业。2001年底,除部分区属国有企业外,全区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工作。2002年开始,先后对济南铸材有限公司、济南盘龙山水泥有限公司进行破产、关停,妥善处理了职工国有身份置换问题,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006年,济南市将山东塑料试验厂、济南造纸机械厂等市属企业划归历城区,区里成立了市属下放企业改革改制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经贸局牵头进行改制工作。到2007年底,山东塑料试验厂、山东造纸机械厂已完成改制,济南东泰包装厂、济南蓄电池厂、济南电筒厂改制工作正在进行。
三、企业内部管理改革
通过改革优化企业宏观管理环境,改善企业微观管理机制。改革赋予企业管理以活力与动力,管理则为深化企业改革奠定基础。企业首先把内部管理工作抓扎实,以人为本抓企业内部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具体的、规范稳定的、可操作的现代管理制度和办法,做到纪律严格、责任明确、制度落实、指令畅通、令行禁止,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地抓不去,使之成为企业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区直工业系统的企业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基础管理。组织企业领导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举办 “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知识”等讲座、厂长(经理)培训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共培训1200人次,提高了企业干部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 “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活动,在区直企业中推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建立了企业风险制度,改革了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化。在区属国有及乡镇企业改制完毕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使我区企业实现了新的飞跃。2004年,济南庚辰钢铁有限公司成为我市县域企业中第一个年销售收入率先突破10亿元的企业。2007年3月,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是我市县(区)域企业成功上市的首家公司。
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经过不断探索,工业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理顺和改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配置。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后备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领导人才、一批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一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高技能的操作人才。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增强企业聚集人才的能力和活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加大投入,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使之成为吸引和使用好优秀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选才用人的激励机制。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是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设备、网络、文化、人才、管理等各种物质资源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战胜这种挑战,除了大力提高人的素质,重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别无他途。人才队伍不是个个都当“尖子”,着力培养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不同类型人才队伍,既包括科技创新人才,也包括科技管理人才、科技支撑人才、成果转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企业领导者在注重企业设施和技术的同时倍加珍视人员和管理,重视人员培养和理论水平提高,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改革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机制,包括激励、竞争、和分配机制等,提高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