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球友会体育
球友会体育> 新闻中心 > 重工新闻 >

济南日报2007年8月2日《“洋订单”的启示》

时间:2007-09-29 00:00:00 点击量:

本报记者 王爽
 
    7月,济南重工比全国企业提前两个月进入了“质量管理月”,而就在4个月前的3月份,是济南重工的“现场管理月”。在这两场涉及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中,工人们从不习惯到习惯,思想悄然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源于一纸纸飘洋过海而来的“洋订单”。
 
“交学费”学到了什么
 
    最初做外贸项目的时候,济南重工是“交了学费”的。那时企业急于求成,对于外贸合同都是先满口答应,从不考虑企业的技术装备是否能达到相应的精度。
 
    有一年,日本一家企业送来了生产图纸。半年之后,日方企业派人来商谈,看看济南重工有什么要求,如果干起来有难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对产品精度的要求。由于还没有认真地研究图纸及考虑生产细节问题,重工提不出任何要求,最后却没有把产品按对方的要求做出来。“那时候做外贸,真是干一个砸一个,而且砸锅的那几个项目,以后再也没翻过身来。”济南重工董事长、总经理王伯之这样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学费”没有白交的。这之后,济南重工学会了量力而行。有一年,企业有关人员去日本东芝考察,对方想拿出100万美元的订单让重工来做,重工却只挑出其中10万美元的订单,令对方大为不解。但这10万美元的订单,济南重工不仅如期交付,而且一次性验收合格。此后,企业外贸订单不断,产品价格也越来越高,合作伙伴的名单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世界知名企业的名字,其中就有全球最大的火电、核电、水电的综合性电力设备厂商。
 
质量管理抓了什么
 
    今年6月,济南重工组团到日本有业务联系的企业学习先进经验。考察中,中日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差异让重工领导感触很深。日方企业的很多车间没有检查员,所有工序完全靠操作者自检,“要干好产品先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成为每一名工人的理念。在日方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全员的,是全面的质量管理,而我们的企业总是试图通过质检员来把关。日本企业的会长能非常详细地分析讲解重工出口的焊接件缺陷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资材部长能把产品缺陷的文字资料准备得非常齐全。“而我们呢?销售人员得到用户的质量投诉,不会做一点分析,只是做一个传递员,把资料转交给质管部门,似乎其他便和自己无关了。采购员光管买不管质量,生产管理人员只管进度不关心质量等等,这就是我们的差距。这些现状一定要改变。”王伯之说。
 
    这次质量月活动,济南重工的中层干部每天要写一篇质量日记,对现存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职工们每人一篇“我为质量做点什么”的文字材料,查找个人存在的问题。各车间开展质量改进活动,对现有工艺、操作规程进行修订,修订后还要进行工艺流程的考试,最终每车间评出一个优秀产品、一名质量能手。
 
做外贸悟出了什么
 
    济南重工从2003年才开始做外贸,却是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的出口创汇额是2004年的12.7倍,2006年又比2005年猛增181.56%。和外国人打交道多了,济南重工也渐渐悟出很多东西。
 
    王伯之认为,做外贸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最大的,它像一面镜子,使企业看到很多东西。
 
    首先看到了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与碰撞。我们的企业做事情不善于准备,走一步看一步,而且不注重细节。但西方和日本的企业大量的工作放在准备阶段,有很强的计划性,同时他们对于产品精度以及细节的要求已经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意识到差异,企业才会不断地有所进步,比如“洋订单”对于产品精度的高要求,天长日久会“逼”着企业在任何一笔订单中自觉地去关注细节、练好“内功”,慢慢地,很多东西就会融为企业文化。
 
    通过这面镜子,企业对自身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王伯之认为,无论什么企业,现在大家都与同行在国际平台上“交锋”,如果没有外贸能力,就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济南重工必须融入国际制造业的主流中去,必须由“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