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球友会体育
球友会体育>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辽宁装备制造业变活了

时间:2006-10-12 00:00:00 点击量:

 9月13日,从辽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大连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已与印度签订了两台直径达10米的盾构机出口合同。大型盾构机的制造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标杆,以往只有少数国际级大企业能够生产。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在重组之后,接连在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等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研发制造上取得突破,今天又在开拓盾构机国际市场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展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力,传递老工业基地振兴信息,又何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家企业、几个产品。与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的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如今也成为国际同行业中的“明星”,在武汉长江过江隧道等工程拿到盾构机市场后,几个月前,沈重集团与铁道部签订了6台盾构机的供货合同,合同总额达9.15亿元。 

在以往只有国际级大公司可以表演的装备制造业尖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舞台,不断出现“辽宁制造”的身影。 

“辽宁的制造业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辽宁投资的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副总裁赫尔曼感慨道。 

活力更体现对资本的吸引力,占据辽宁装备制造业半壁江山的沈阳,今年前8个月装备制造业开工项目数高达345个,总投资近300亿元,占全部项目计划总投资的40%左右。沈阳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纪录。 

一组组生动的数据,一件件令人振奋的事例,清晰地勾画出一条辽宁装备制造业活力上升的轨迹。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机遇,辽宁装备制造业正迈开大步与国际巨人同行,他们敢于吸收运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理念、制度和手段,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从微观和宏观的两个层面上,辽宁人正努力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内在动力。今天,人们看到,“缺乏活力”不再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专有名词”,辽宁装备制造业变活了。 

全面开启体制机制的“引擎” 

大连造船重工与大连新船重工重组,沈矿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重组,沈阳重型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重组,大连冰山与日本三洋的合资合作加速推进,锦西化机公司与中化集团重组正在商谈…… 

2005年底至今,发生在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大事格外引人注目,改革的节奏快过以往任何时期,改革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中直企业之间的合并,有地方国企与中直企业的合作,也有地方国企与世界500强企业的联姻。 

体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辽宁装备制造业正在全面开启“引擎”!对此,人们一定会记住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2005年5月26日。 

这一天,全省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全省地方国有大型企业中全面推行股份制,加快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一个将载入辽宁企业改革历史的日子,同时也将载入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史册。 

曾几何时,由于历史的积淀,单一国有、“一股独大”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体制特征,还有低效运行的机制,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使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缺乏活力,制约了发展。曾经的“辽老大”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装备制造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迅速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所取代。 

体制机制创新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大步。担负重要历史使命的辽宁人形成了共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在沈阳市调研时强调,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加大改革、改组、改造步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吸引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积极鼓励中直企业、国外省外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我省装备制造业改造重组。省长张文岳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力度,用改革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做强做大辽宁装备制造业。 

像历史上所有的攻坚战一样,辽宁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上开始突破历史,突破前人,也开始突破自己。根据发展需要确定股权比例,积极推进法人持股、职工持股、技术入股。辽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骨干企业“五指并拢” 

去年12月,大连造船重工与新船重工重组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一举成为国内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船舶制造企业。 

9月21日,记者到沈鼓集团新厂区采访时,深深地感到企业重组所产生的效应绝非1+1=2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占地90万平方米的新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单体最大的通用设备制造企业,主要装备也是世界一流。 

然而,两年前却不是这个样子。沈阳水泵、沈阳气压机两家企业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同为国内排头兵企业,但是境遇却大不相同。前两家有技术、有产品却没有市场份额,自然设备闲置、经营惨淡。而沈鼓集团却在不断夺取国际企业中国市场上份额的同时发展壮大。2004年5月,在政府的推动下,沈阳鼓风机厂依托人才、技术和管理这三大优势,对水泵、气体压缩机两家企业实施了战略重组,三家面对同一市场的企业从此合而为一。新鼓风成立后,有效资源得以盘活,生产经营上和技术研发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以往各自为战,今日“五指并拢”。2005年,沈鼓实现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60%。今年全部搬入新厂区,年底之前,可实现产值42亿元,2007年便可达到50亿元的规模。 

作为一个发展势头迅猛的企业,沈鼓集团如今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包括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的关注。但沈鼓集团并没有满足现状,为进一步实现产权多元化,沈鼓集团目前正在积极筹划与中石油、中石化进行战略性重组,一幅前景更加壮阔的图卷正在慢慢展开。 

骨干企业的“五指并拢”,也在机制创新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实施重组后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项以往只有在外资企业中才能出现的分配改革已从今年下半年起开始实施,现在该集团30%的科技人员实行了年薪制,收入与中层干部持平。“如今,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分配等方面,我们与合资企业已没有太多的不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宋甲晶说。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如今作为国际同行业中的“明星”,目前,已有超过10台印有沈变商标的变压器产品在美国电网中安全运行。 

最近,沈变负责研发的1000千伏高压大容量输变电设备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有望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中首次使用。 

两年多以前沈变还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变化同样源自企业重组。在沈变干了23年的老工人张立安感慨道:“体制机制的转变是关键,企业过去,生产线走一圈,不到300人在干活,现在人少了,走一圈却有600多人在同时工作。过去实现一项技改,没个三年五年是不成的,但现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 

如今的沈变,不但重新夺回了全国排头兵企业地位,而且成为中国变压器的研发制造中心,衡阳变压器、天津变压器、新疆变压器三家企业的产品研发任务统统归属于沈变,国内同行老大的位置进一步巩固。 

体制机制创新,抓住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制博会”上,矗立在会展中心广场上一台高空作业车因其可提升至54米而成为整个“制博会”上的最高展品,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同行业的关注,但这台极具科技含量的杰作却并非源自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企业,而是产自民营企业--沈阳北方交通公司。 

不仅是北方交通公司,在这次“制博会”上,民企奥拓福公司同样也成为焦点,他们所展现的数控水切割机能将柔弱无力的流水变得比金刚石还硬,这项新技术令所有参观的人都惊叹不已。 

北方交通公司、奥拓福等民营企业在“制博会”上的高起点亮相正是我省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今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辽宁又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政策,设立了技术联盟专项资金,并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加速了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令人刮目相看。 

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是近几年崛起的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几十亿元,他们开发出的第三代无机房电梯专利产品,已拥有2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耗比传统曳引机低40%,实现年出口1000多部。 

大连大森数控技术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数控机床的“心脏”--数控系统,他们采用全球化设计和全球化开发的模式,使得大森在中档机床数控系统领域与日本FANUC和德国西门子在中国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数控系统随着数控机床产品在国内各个部门得到应用。 

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同为民营企业,同样围绕先进设备配套搞产品技术开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十多个系列几十种产品,为日本三洋、东芝、德国因代克斯、英国六佰集团、大连机床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国内外10余个知名企业配套。目前,大连光洋在数控系统方面已初步完成开放式高档数控和开放式中低档数控两个系列的数控系统控制器和软件系统,完成国家软件产品登记4项、申请受理国家专利10项。他们组建的研发机构被人事部批准成立博士后工作站。 

大连路美芯片科技有限公司在成功收购美国AXT光电公司后,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高品质、低成本发光芯片,拥有40多项国际专利,产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今年的产能将达到30亿只。 

一位在辽宁工作过多年的人士在了解到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情况后评价,辽宁民营企业起点高、起步快、发展后劲足。 

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异军突起,这不仅仅是辽宁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辽宁装备制造业实实在在地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