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透析
时间:2006-05-27 00:00:00
点击量:
挑动欲望的制造业
装备制造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不说发达国家了,就说中国吧。以北京为例,到2008年,由汽车产业拉动的机械、钢铁、电力、橡胶、石化、电子、金融、道路、环境、管理、维修、保养……行业的巨大产业链,至少能为区域经济带来1400亿元的产值效益。如果以山西2005年的GDP4100亿元相比较,1400亿元就相当于1/3。由于制造业对众多行业强大的整合和带动作用,而为各方青睐。北京、上海就不说了。我们的兄弟省市也是迅猛发展。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山东省的整车生产将达到170万辆,广东将达到170万辆,重庆、浙江将分别达到100万辆。此外,吉林、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市的汽车产业也初具规模……
要说到山西的骄傲,除了煤炭之外,公路建设这几年应该说是可圈可点的。然而驰骋在三晋大地的“重卡军团”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到“山西制造”的影子。据有关方面统计,去年全省累计销售各类重型汽车3万多辆,较上年同期增长35%,占到全国总销量的20%多。国内首家专业生产中吨位柴油货载汽车的东风柳汽,从2001年进入山西市场,综合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5%,目前推出的“东风霸龙”,再次将山西作为主攻目标。
煤炭热销,煤价热涨。众多“矿机军团”在山西分疆裂土的混战,已经是蔚为壮观了。随之挟裹而来的是,国内许多“重汽军团”也纷纷“犯晋”,攻城掠地……
山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挑动装备制造商们颤动的欲望。
另一方面,我们众多的机械、采掘、运输行业说起自己的“技术进步”来,照样是神采飞扬。一口气可以列举出N个国际先进。其实夸耀了半天,就是一个意思:“我们是国内外装备的采购大户”。
当两大军团在山西赚得钵满盆盈的时候,对于脚下这方令人垂涎欲滴的大市场,山西人想到去守(注意:不是“占”)一块了吗?被冷冻的“山西制造”
记者也是在翻阅一份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山西的汽车工业历史应该上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就开始了汽车的组装。五十年代模仿出苏联“嘎斯”,七十年代,生产出“解放”。1986年10月26日,省政府与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签订协议,联合开发生产EQ135重型载货汽车。
到上世纪末,全省改制、改组、改造完善了齿轮、液压、机械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业已形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三大核心零部件总成的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以大同齿轮厂为例,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变速箱更是在全国独领风骚。
以生产重汽著名的东风汽车公司,有80%的变速箱来自大齿集团。
此外,煤矿机械制造更是名扬全国。时至今日,局部亮点依然璀璨。山西煤机制造公司坚持走数字化高科技路子,短短几年,年产值由300多万元发展到3亿元,跨入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成为国内生产刮板机和皮带运输机的骨干企业之一。
就整个机械制造业而言,山西尚有许多骄傲。以太重为代表的重型机械,一直活跃在“中国制造”的舞台:“神五”“神六”发射塔架、三峡大坝2000吨巨型起重机……从解放初期,山西就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753家。但是2005年只完成工业增加值87亿元,比2000年增长74%。
山西省去年的工业增加值是1712亿元。87亿元,占不到5%。
山西机械工业在全国的排名几乎是一路下滑:上世纪第六七位,七八十年代十五六位,到现在已经滑到二十六名以外了。
散、弱、差——山西制造的肖像图。
散:企业众多,产品众多,但几乎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规模的效应,没有形成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缺乏山西的整体优势和区域优势。
弱:企业规模弱小,大企业大而不强,不能实现规模化集团运作;小企业小而不专,不能形成小巨人模式;大小企业采用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而不是大小企业采取专业分工协作配套。
差:山西装备制造业缺少起领军作用的核心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核心企业带动周围配套企业的产业群;而且山西装备制造业观念更新差,导致企业机制落后,管理落后。
山西制造刚离“瑞金”未过湘江……
有一条消息在网上的点击率超过1.3万多次。
2005年12月底,由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牵头,整合太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山西煤矿机械制造公司,并联合山西焦煤集团、同煤集团等七家省内煤炭企业共同组建成“太重煤机有限公司”。目标是以系列化的成套煤机设备抢占市场。这被认为是山西整合机械制造资源的大手笔。
果然不负众望:今年3月22日,在山西历史上,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煤矿大采高工作面成套输送设备试车成功。与热情的媒体估价相比,尽管“煤机大省”还要假以时日,但依然是振奋人心的。
事实上,在振兴“山西制造”的征途上,从来就不乏伟大的前驱。早在2003年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山西华宇集团牵头的“华宇重汽”项目就已浮出水面。很快,华宇集团在上海成立了华宇重汽研究中心……目前,第一辆自卸车和牵引车已经下线。新项目为年产2.3万辆重型卡车。
山西省新一届政府提出,到2010年装备制造销售收入要达到1000亿元。这一目标可行吗?记者采访了山西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他认为很有信心。首先,山西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能源。山西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的1/4,年发电量向外输出全国第一。山西本土的煤电价格比沿海低。其次是山西制造业基础不错。太重、榆次液压、大同机车、永济电机、富士康电子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同时,还依托全国最大的太钢不锈钢基地。
此外,全省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1家,省级技术中心60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5家。去年共完成新产品研发项目900多项……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加强。
我们有理由对“山西制造”充满希望。然而其复杂程度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就比如盖楼。水泥、钢筋、木材、石料、青砖……堆了一院,要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了。比如,水泥是“二马虎”家的,木材是“三狗蛋”家的、宅基地是“四毛眼”他爷爷留下的……这幢楼要建起来很可能跨了世纪……
麻烦还远不止这些……光对汽车产业的争论,就汗牛充栋。有兴趣上网浏览一下,保证让你大吃一惊!
可以这么说,“山西制造”刚刚离开“瑞金”,踏上万里征途,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能否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除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外,队伍战斗力也至关重要。
仅企业素质而言,就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出路只有一条:还是寄希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报记者赵峻青 齐作权 实习生李金